珠三角作為世界重要的制造中心,擁有豐富的產業基礎和完整的產業鏈,已經成為各地招商引資的重點關注領域。本文通過梳理珠三角幾大重點城市2023年的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方向,幫助地方政府快速了解珠三角幾大城市的產業布局規劃和發展重點,為地方政府部署2023年招商引資提供參考。
突出集聚集群集約,實施產業平臺提效行動。著力建設寶安燕羅、龍崗寶龍、龍華九龍山、坪山高新南、光明鳳凰、深汕智造城等20大先進制造業園區,整備工業用地4平方公里以上。嚴格要求并規劃建設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車城。打造一批“燈塔工廠”。打造數字經濟核心區。積極推進工業軟件園、高端電子化工園等特色園區建設。建設世界領先的高新技術園區,推動深圳高新區”一區、兩核、多園”協調發展。加快推進“產業升級”,新增低成本、高品質、定制化廠房面積2000萬平方米,加快老工業區改造。將新增35個試點基地、概念驗證中心,加快建設化合物半導體中試線、智能傳感器MEMS中試線,支持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發展。
注重高質高效高新,實施產業項目提速行動。深汕比亞迪汽車產業園二期、天科第三代半導體已建成投產,中芯國際12寸生產線已滿負荷生產。加快華潤微電子12寸線、華星光電高一代面板配套、九龍山產業園、邁瑞醫療等項目建設。啟動了5個100億元以上重大工業項目和10個30億元以上重大工業項目。全面加強招商引資和人才引進,完善和用好招商引資名單,高質量舉辦全球招商引資會、“20+8”產業集群系列招商引資會等活動。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綠色經濟、服務經濟、建筑經濟、海洋經濟等經濟形態,培育和聚集更多具有較強牽引力和驅動力的產業項目。
擴大高質量投資。全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力爭再上1.0萬億元的新臺階。適度推進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投資2300億元。實施“極快先鋒城市”行動,新增5G基站10000余座,推進無線政務網和政務云二期建設。新增基礎設施投資超過1100億元。加快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北站國際商務區、空港新城、海洋新城、大梧桐生態融合區、清水河總部新城、坂雪崗科技城、光明中心區、坪山燕子湖、鹽田海洋產業集聚區、壩光國際生物谷等重點片區規劃建設,重點領域投資2400億元。
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實施先進制造業強市戰略,建設“兩城兩高地”,著力推動“3+5+X”戰略性新興產業鏈集群發展,加快構建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產業近園布局,支持互聯網龍頭企業拓展產業布局,全面打造八萬億級產業鏈集群,包括智能互聯網和新能源汽車、軟件和信息創新、時尚產業、文化創意等,和包括超高清視頻和新型顯示、現代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綠色石化和新材料、半導體和集成電路、新能源等十三千億級產業鏈集群,以及一大批百億級產業鏈集群,形成“十萬級”大型產業鏈集群梯隊。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開展“四化”平臺提升專項行動,建設一批典型場景和示范園區,推進317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
高標準打造產業發展載體。構建“一核引領、一廊貫通、三區五極、多園支撐”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打造集約化的高品質產業空間。支持中新知識城創新拓展區建設,打造“三集群兩高地”。提升廣州科學城、國際生物島、中大國際創新生態谷、天河智慧城、白云湖數字科技城、海龍尾科創區、花果山超高清視頻特色小鎮等創新節點能級,帶動整個區域整體崛起。加大重點功能區土地出讓力度,增加符合“拿地即開工”條件的土地供應,促進新增工業用地有效供應,分批分步推進鄉鎮產業集群改造,推進工業園區一般廠房、科研大樓、職工宿舍和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加快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試驗區產業引進,深化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建設,鼓勵新技術、新產品率先示范應用。
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出臺高質量的金融發展政策體系,加大對金融業的扶持力度,吸引金融機構總部、區域總部、金融交易平臺集聚發展。推動金融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轉型,努力將廣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升級為示范區,擴大數字人民幣示范應用,推進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和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高標準建設廣州期貨交易所、大灣區跨境理財和資管中心。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端專業服務業。貫徹落實數字經濟發展條例。建設廣州數據交易所,探索數據資產化。加快建設中國人工智能(廣州)產業園等一批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項目,推進信息創新產業適應中心建設,培育壯大數字產業集群。
大力釋放有效投資潛力。以重大重點項目為投資增長動力,安排市級重點項目800個,全年計劃投資3785億元,帶動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左右,力爭全年投資總額突破1萬億元。加快項目開工進程,確保項目能盡快開工。把握時間、把握程度、把握效率,優先選擇能迅速形成實物工作量和實際生產力的重大項目,重點抓好機場、客運樞紐、軌道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力爭基礎設施投資2500億元以上;推進增芯半導體、廣汽獨立電池等重大制造項目,力爭產業投資1800億元以上;加快廣州新中軸線(海珠)片區、廣州站片區、羅崇圍片區等片區的持續升級改造,爭取城市更新投資2000億元以上。
大抓“五外聯動”發展。落實推動外商投資高質量發展20條措施,堅持城區聯動、部門聯動,探索“廣州+”等聯合招商,形成吸引大企業、吸引大投資的格局。探索“鏈主點題、政府招引”,引進一批具有引領作用、造血強鏈功能、能快速形成真正生產力的上下游重點產業項目。開展以廠、以需、以樓招商,加強投投聯動,全力打通工業項目招商的“最后100米”。高標準建設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建設國家數字化服務出口基地,重點打造人工智能、檢驗測試、時裝設計等七大服務外包產業鏈。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堅持產業興園、特色立園,實行一個園區一個主導產業、若干個配套產業的發展模式,高質量建設“十大創新引領型特色制造業園區”和“十大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區”。加快佛北戰新產業園、臨空產業園等新園區建設,佛山高新區五大園區差異化發展定位,支持重點產業園區量身定制鼓勵發展產業清單和專項扶持政策。堅持“以工業代工業”的方針,扎實推進老工業園區改造,加快推進粵海高端智能制造產業園等大型連續改造項目,確保全年完成改造面積不低于1.16萬畝。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全力建設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城市,用好“數字貸”和制造業轉型發展基金,新增80個數字化、智能化示范廠房和車間,加快美的數字科技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力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比例達到55%,引領高端、智能、綠色制造業發展。試點實施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組團、“平臺+園區”等數字化路徑,推動產業集群數字化融合發展。加強綜合“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支持特色專業平臺創新發展,推動企業多元化“用云”模式,推動佛山數字經濟創新產業集群爭創國家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建設智慧建筑試點城市,推動建筑業產業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加快發展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產業,鼓勵企業創新電子商務模式,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建設省級數據交易服務基地,鼓勵企業設立首席數據官,提高數字公共服務水平。
努力準確擴大有效投資。省、市重點項目投資不少于1200億元,提高項目建設全過程管理水平。加大對制造業投資的支持力度,加強對項目用地、能源等要素的支持,落實審批、代理等服務保障,推進重大工業項目快速審批、快速審批、快速建設,支持至少1200家制造業企業進行技術升級,力爭產業投資增長15%以上。創新招商模式,打造全市招商云平臺,瞄準龍頭項目、重點項目、專業新優質項目,駐點招商、靶向招商、鏈主招商、以商引商,力爭引進10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100個以上。妥善推進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提前布局,加快建設5G基站、充電樁、加氫站等“新基礎設施”項目,謀劃推進智慧市政、智慧社區等“新基建”項目。
構建招商引資招商體制機制。加快形成市領導牽頭、市部門、鎮街道(園區)、市國有企業、社會事業單位高效開展的大招商引資工作格局。堅持高質量招商引資,吸引優質項目,瞄準先進技術和龍頭企業,開展專業化、市場化、精準化招商,爭取吸引一批30億元以上的大型工業項目。
加快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步伐。完善制造業龍頭綜合考核評價體系。支持龍頭企業建設智能工廠(車間),申報“燈塔工廠”,至少創建40個數字化改造示范項目,推動1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數字化改造。
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堅持“以文化建設旅游”、“以旅游弘揚文化”的原則,策劃十大民俗節慶、十大旅游精品線路等“寫意東莞”系列產品。加快三江六岸歷史休閑區建設,啟動東莞記憶工程首個開放片區建設,積極打造國家級夜間文化旅游消費聚集區,支持麻涌、茶山打造省級全方位旅游示范區,支持石牌打造“潮玩名鎮”,推進莞城鰜魚洲文創園、松山湖大家藝術區、黃江靈獅小鎮等創建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主動走出去、引進來。加大對企業赴境外參展支持力度,支持組團利用商務包機赴境外開拓市場。積極參與“粵貿全球”“莞貨全球行”等活動,建立東莞貨海外展示營銷中心,充分利用重點會展資源,全力幫助當地中小企業拓展市場。支持優勢企業在全球布局研發、生產、物流倉儲基地,努力搶占新的市場需求。落實東莞投資全球促進,積極開展友好城市交流,掀起東莞新一輪外商投資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