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2年10月到2023年年中,中國化學品市場經歷了一次集體性的價格下跌,許多化學品從2023年年中開始觸底反彈,許多產品開始上漲作為報復。過去三個季度,中國化工市場發生了什么變化?
為了了解中國化工市場的發展趨勢,我們從過去六個月和最近一個季度的角度整理了100多種化工產品的市場價格數據。中國化工產品的市場價格是怎樣?2023年最后一個季度中國化工產品將走向何方?
過去半年內中國化工產品市場價格怎么樣?
從一百多種化學品的市場價格來看,過去六個月,根據過去六個月的平均市場價格與去年同期的比較,下降品種占60%上,上升品種占36%以上,約3%的價格變化不大。
換句話說,在過去的半年里,超過一半的化學品市場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市場表現非常差。加工氣體、多晶硅、草酸膦、氫氧化鋰、原鹽、硫酸、碳酸鋰、液化天然氣等。工業氣體在化學品類別中跌幅最大,全線下跌,個別產品的跌幅超過30% 。而新能源產業鏈相關產品,如光伏產業鏈、鋰離子電池產業鏈相關產品,下降趨勢明顯。液氯、雙氧水、冰醋酸、庚烷、辛醇、粗苯、異丙醇等產品品種上升幅度最大,超過440% ,基本化學品漲幅不大,所有化學品的平均漲幅約為9% 。
過去6個月內中國化工品市場價格漲跌數量占比
約79%的化學品在過去6個月的漲幅不到10%,成為最大的贏家。此外,15%的化學品價格上漲了10- 20%,1.8%的化學品價格上漲了20- 30%,1.25%的化學品價格上漲了30- 50%,只有1.88%的化學品價格上漲了50%以上。可以看到,大多數化學品價格上漲不到10%,只有少數化學品價格大幅上漲。中國大宗化工品市場化程度高,且大多依賴國內供需環境,導致市場波動較大。因此,近半年來,化工市場大部分漲幅在10%以下,也是一個相對合理的波動范圍。
過去6個月內中國化工品上漲品種數量漲幅占比
大約71% 的化學品下降了不到10% ,而且下降幅度很大; 大約21% 的化學品下降了10% 到20% ; 大約4.1% 的化學品下降了20% 到30% ; 大約2.99% 的化學品下降了30% 到50% 。只有1.12% 的化學品下降了50% 以上。由此可見,中國化工產品雖然在許多產品中有所下降,但大多數產品的下降幅度都在10% 以內,少數產品的下降幅度較大。這也說明中國大宗化工品價格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受市場供求變化的影響。
過去6個月內中國化工品下跌品種數量跌幅占比
過去3個月內仍在不斷下跌
如果化學品市場在過去半年一直處于下跌狀態,那么可以說上個月有顯著的增長,個別產品有顯著的增長,那么最近化學品市場有沒有變化?根據過去三個月化工產品市場所占比例,下降了76% ,占比最大,上升了21% ,只有3% 的產品保持穩定。還可以看出,在過去三個月里,化工市場仍然主要是以價格下跌為主,產品數量下跌所占比例最大。按產品類型來看,目前仍是工業用氣和新能源產業鏈中,氮氣、氬氣、多晶硅、硅等產品下降幅度最大。此外,許多基本的化工原料也在過去三個月下跌。
過去3個月內化工品市場漲幅數量占比
從中國化工三個月的增速來看,84%以上的化工產品漲幅小于10%,11%的化工產品漲幅在10% ~ 20%,1%的化工產品漲幅在20% ~ 30%,約2.2%的化工產品漲幅在30% ~ 50%。可以看出,大部分化工產品近三個月小幅上漲,市場價格波動幅度有限。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中國化工行業近期雖然出現了明顯的上漲,但整體上漲幅度有限,行業內不認可出現逆轉。此外,化工市場價格更多地集中在前期市場下跌反彈,以及一定的市場環境變化。
過去3個月內上漲幅度占比
在不斷下跌的化學品市場中,約有62% 的化學品跌至10% 以內,27% 跌至10% 至20% 之間,6.8% 跌至20% 至30% 之間,2.67% 跌至30% 至50% 之間。1.19% 的化學品下降了50% 以上。可以看出,最近三個月,大量化工產品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比過去六個月要大,下降的產品范圍也比過去六個月要大。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近期中國化工市場仍處于疲軟狀態,市場價格的上漲可能是從前一時期的長期下跌中分階段反彈。
過去3個月內下跌幅度占比
盡管最近油價一直在上漲,但成本上升對市場價格的支撐并不是市場價格上漲的最佳邏輯。消費市場沒有改變,中國化工產品價格依然疲軟。預計中國化工市場在今年剩余時間內將保持疲軟,并可能在年底前推動國內消費市場的增長。
綠天使集團是中國領先的專注于服務戰略新興領域,為快速成長的科技企業提供專業化產業升級服務的機構。以孵化基地為支點,調動、整合各方資源,為創業者打造一個環境優良的創業生態圈。綠天使集團目前已運營18個創業園區和22個產業園區,成立3支產業專項投資基金,孵化企業3000余家,已投資企業近60余家。通過在相關領域不斷深耕,綠天使集團逐步形成以孵化+投資+加速+輔導上市的特色運營模式,打造鏈條式、專業化、行業集聚的產業示范園區。促進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的升級,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提升相關行業的產業化、科技化、國際化,助力行業整合,促進產業升級,形成生態共享的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