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招商思路大轉變:獎補政策退坡,基金招商興起,曾經地方政府靠稅收優惠和財政獎補的“攀比式招商”有退坡跡象。取而代之的是基金招商、產業鏈招商為代表的“軟環境”比拼。 這意味著,盛行已久的地方“以稅引商”模式被按下了暫停鍵。以往各地青睞的“稅收優惠”式、“獎補”式招商引資開始退出歷史舞臺。 過去,對于一些招商引資而來的企業,地方部門往往將當地最好的稅收政策進行傾斜,設置“返還、減征、補貼”等舉措,金額幾十萬到數百萬不等。這種特定的稅收優惠,能夠大大降低企業的稅務成本,也因此成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一大“法寶”。 今年1月,全國稅務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在介紹2024年工作重點時指出,嚴肅治理地方違規招商引資中的涉稅問題,嚴格抓好稅費政策統一規范執行,嚴禁稅務部門和稅務干部參與配合違規招商引資,發現問題堅決嚴肅查處,切實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可以看到,各部門接連部署,嚴肅查處違規招商引資中的違規返稅、“稅收洼地”等涉稅問題。 自《條例》頒布后,已有不少地方陸陸續續研究停掉特定稅收優惠、獎補,多個地區接連清理廢止違規出臺的稅收返還優惠政策。 這一切都有跡可循。 早在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就指出,逐步清理不當干預市場和與稅費收入相掛鉤的補貼或返還政策。 當年,據國家審計署發布的《國務院關于2022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55個地區清理廢止違規出臺的稅收返還政策,規范招商引資行為。 2024年1月,措辭更為嚴厲。全國審計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深入揭示一些地方招商引資中違規出臺“小政策”、形成“稅收洼地”等問題,將嚴肅查處違規返稅亂象。 近期公布的《公平競爭審查條例》重申了公平原則。第十條指出: 起草單位起草的政策措施,沒有法律、行政法規依據或者未經國務院批準,不得含有下列影響生產經營成本的內容: (一)給予特定經營者稅收優惠; (二)給予特定經營者選擇性、差異化的財政獎勵或者補貼; (三)給予特定經營者要素獲取、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社會保險費等方面的優惠; (四)其他影響生產經營成本的內容。 該條例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 “給予特定經營者稅收優惠”一條,顯然違反《國務院關于稅收等優惠政策相關事項的通知》(國發〔2015〕25號)要求。 里面提到: 各地區、各部門今后制定出臺新的優惠政策,除法律、行政法規已有規定事項外,涉及稅收或中央批準設立的非稅收入的,應報國務院批準后執行;其他由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批準后執行,其中安排支出一般不得與企業繳納的稅收或非稅收入掛鉤。 以財政獎補、扶持資金等名義向企業直接或變相返還稅費,無疑也是會被清理的“小政策”。 此外,條例不僅提到了“稅收優惠”,還提到了“選擇性、差異化的財政獎勵或者補貼”。 多年來,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吸引企業入駐和招商引資,會設立地方性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另一方面,也導致地方之間競相加碼、互挖存量企業,“候鳥式企業”套利、引進企業“水土不服”、個別地方承諾難兌現等種種亂象。這也是為什么廣州禁止各區“政策比價”的原因。 更大范圍上,“選擇性、差異化的財政獎勵或者補貼”妨礙了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 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破除行政性壟斷和地方保護,清理妨害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是大勢所趨。 某種程度上,這些也倒逼了地方政府招商策略發生轉變。 防止特殊補貼形成不當優勢 《條例》規定,有關政策措施不得對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外的行業、領域、業務等違法設置審批程序。《條例》要求,沒有法律、行政法規依據或者未經國務院批準,不得給予特定經營者稅收優惠,實施選擇性、差異化財政獎勵或者補貼,防止經營者憑借特殊政策來獲取不正當的競爭優勢。 《條例》還保障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不得強制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也不得違法干預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商品要素價格水平,或者超越法定權限制定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 如今一切地方性優惠政策都走到了盡頭,沒有了這層華麗外衣,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無疑是赤膊上場,拼招商引資就是拼營商環境,對營商環境越重視,招商引資進展越順利,正所謂“在商不言商”,在新形勢下,毫不夸張地講,優化營商環境就是最高級的招商引資,營商環境好了,招商引資自然水到渠成。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國清在《人民日報》發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一文中提及:要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明確并嚴格執行財政獎補、稅收返還、出讓土地等方面優惠政策實施界限,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推動各地招商引資從比拼優惠政策搞“政策洼地”向比拼營商環境創“改革高地”轉變,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 這是政府高層對于這個問題給出的強有力的回答:建設統一大市場已經成為勢在必行的全國性的要求,招商引資的根本之策是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 如果不靠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地方招商引資靠什么? 這個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能見到答案。 解法之一是基金招商。 廣州“招商引資20條”中,提出實施資本協同型招商,整合做強現有政府投資基金,做實做強產投創投母基金。 無獨有偶,武漢也建立“基金團隊+招商團隊”聯動機制。武投控集團負責運營的武漢基金,不僅投資武漢本土科技創新小微企業,還通過參股子基金挖掘潛在招商項目。 《武漢市加快獨角獸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就提出,通過國有資本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設立基金支持獨角獸企業培育發展。 “以股權投資等方式吸引獨角獸、潛在獨角獸、種子獨角獸企業等創新型企業在我市發展,并根據投資情況給予非財政出資方一定周期性投資風險補貼支持。” 以投資的眼光招商,可以減少盲目招大的情況,更具備前瞻性的眼光。 近年來當紅的“合肥模式”,正是政府依托國資平臺,聯合頭部機構共同設立產業基金群,通過直接投資、組建基金,吸引社會資本進入,以基金撬動資本,以資本引入產業,進而服務地方招商引資的模式。 資本招商取代稅收優惠和財政獎補,能有效應對公平競爭審查。政府仍然可以投資布局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同時,政府作為股東,還能直接分享項目成功帶來的紅利。 解法之二是產業鏈招商。 如果沒有優惠政策,能吸引企業的必定是地方“軟環境”。市場和資源便是重要因素。 廣州提出推行“市場+資源+應用場景”的招引新模式,聯合鏈主企業,繪制產業鏈關鍵環節、空白環節招商圖譜,增強靶向招商精準性。 這是“項目思維”向“鏈式思維”的轉變。而這一點也已經被很多地方重視。未來,創新要素、營商環境、公共服務等共同構成好的產業生態,會更加成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發力點。 綠天使集團是中國領先的專注于服務戰略新興領域,為快速成長的科技企業提供專業化產業升級服務的機構。以孵化基地為支點,調動、整合各方資源,為創業者打造一個環境優良的創業生態圈。綠天使集團目前已運營18個創業園區和22個產業園區,成立3支產業專項投資基金,孵化企業3000余家,已投資企業近70余家。通過在相關領域不斷深耕,綠天使集團逐步形成以孵化+投資+加速+輔導上市的特色運營模式,打造鏈條式、專業化、行業集聚的產業示范園區。促進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的升級,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提升相關行業的產業化、科技化、國際化,助力行業整合,促進產業升級,形成生態共享的產業集群。